怎样更好的完善信托继承制度(上):
基于对我国家族信托业务发展现状的概览,对参与机构、产品类型、业务模式及政策法规的分析,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信托继承制度:
(一)对政府部门而言,重点在于依据信托制度的顶层架构,制定相关配套的行政法规,明确政策交叉的模糊地带,确保不同法律文件针对同质监管对象的监管规则的一致性。要义如下:
其一, 明确信托财产所有权,完善信托登记制度。中国的财产法体系与大陆法系接近,财产所有权具有单一属性,以“一物一权”为规范基础,这与源于英美法系的信托所有权的“二重性”(受托人享有名义所有权,而受益人享有实质所有权)相冲突。我国《信托法》中关于信托财产所有权的描述比较模糊,信托第二条对信托定义中的“委托”一词似乎表明信托所有权并未实际转移,而第十四条、十五条对信托财产独立性的规定又似乎表明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受托人所有。此外,我国《信托法》虽然规定了信托登记制度以及适用的范围,但缺乏登记操作规则,如登记申请人、登记机关、登记内容、登记程序等,导致实践中以需要办理信托登记的财产为信托财产的信托计划难以设立或成本很高。因此,我国应加紧完善信托登记的配套制度,在现有财产权变更登记体系之上,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托登记体系。
其二,建立与信托所有权相适应的信托税收制度。税务处理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清晰的财产所有权制度。但我国信托税收制度迄今未明确类似信托“一物两权”特殊状态下的税务处理,也未明确“名义转让”和“实质转让”,造成信托征税对象模糊及重复征税的可能。因此,应该在完善信托财产所有权制度的基础上,基于现行税收法规的框架,遵照“实质课税”原则确定适当的信托税收制度。同属大陆法系的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信托税收制度的设计经验值得参考。
其三,明确政策交叉地带,确保法律文件的一贯性。比如:《信托法》对专章对公益信托作了约定,而《慈善法》并未提及公益信托的地位,若将公益信托纳入《慈善法》修订,需要考虑到规则的一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