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法定继承顺序:
遗产法定继承顺序,是指在被继承人过世后,其所遗留下来的财产根据法律规定的有权继承该遗产的人的继承时的顺序。这个顺序的确定,可以让与被继承人有关系的亲人明确自己是否是可以继承遗产的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继承到遗产,这样,大家对自己的继承权利都有一个预期,可以更好地处理继承问题,避免继承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法定继承的顺序是被继承人的所有法定继承人分为两个顺序,分别是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在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有资格继承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没有继承的资格和机会,只有在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不存在,也就是没有了或者丧失或者放弃了继承权的情况下,才能由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进行继承。
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父母和子女。配偶就是被继承人去世后合法的配偶,如果是同居关系并且不构成我国法律规定的事实婚姻的情形的,那这个所谓的配偶其实就是一个局外人,其无权依据法定继承的规定依照配偶的身份拥有继承权并且参与遗产的分配。
父母,就是指被继承人的在去世时尚在世的父母,包括亲生父母、养父母和形成了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子女包括被继承人的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继子女。继承法明确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平等的法定继承权,任何人都不能剥夺非婚生子女继承遗产的权利。
具体到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之间的继承顺序,继承法规定他们处于相同的顺序,享有平等继承的权利,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遗产分割一般来说是均等的。
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的范围,根据《继承法》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在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之间,他们的继承权也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在他们内部一般来说继承遗产的份额也是均等的。
遗产法定继承顺序的规定就是这样的,根据法定继承遗产只能由被继承人的两个顺序的法定继承人继承。有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就没有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继承的权利。在每个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内部,他们的继承份额一般是均等的。